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一般在三四万美元,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就是中国的结构性潜能,还相当大。
从债券发行来看,2022年上半年,国债共发行3.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地方政府债券共发行5.3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7.1%,在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中,仅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占比近半。另一方面,挖掘财政存量空间,通过财政结余和调入资金以及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来增加财政发力空间,同时有效使用财政存款推动财政支出进度。
另一方面,稳增长背景下,稳民生、稳投资、稳基建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在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7%,金额占比42.4%。可以看出,2022年可使用资金存量规模整体较高,可以有效保障财政支出增长同时控制政府债务风险。可以看出,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资源型地区——山西、内蒙、山西、新疆扣除留抵退税后的财政收入增速依旧位列前茅。二季度财政支出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北方高于南方,收支的分化形成财政赤字分化和债务分化。
2022年减税降费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规模大、速度快、效果强。三是政策纾困效果明显。CEJ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英文学术刊物,由英国Taylor Francis出版集团下属的Routledge Journals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
许多过去比较普遍的做法,忽然变成大问题,而且还常常做追溯性处罚,很容易造成平台经济的大起大落。如何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规制,保持平台经济旺盛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同时实现发展与规范的目标,更需要政府部门深入研究,规范监管,最终实现对平台企业的良治善治。题记:本文采编自2022年第二期China Economic Journal(英文简称CEJ)的论文‘Strong regulations of Chinas platform economy: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如何防范数字平台利用其强大的市场势力施行垄断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确实是平台经济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石油,需要建立合适的治理框架,才能确保数据被妥善利用, 超越强监管政策:如何规范治理平台企业? 平台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面临前述几方面的关键挑战。
平台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此外,目前还缺乏与零工就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发生事故,零工就业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保障。平台和政府在监督方面如何分工合作,还有待明确:例如,对于在平台上发生的纠纷,平台应该承担多大的处置责任、政府应该以什么方式介入? 第三,加速创新与遏制创新。以二选一的排他性协议为例,如果平台依仗市场地位排除竞争对手,就应该禁止。
第二,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监管政策与标准。二是缺乏一个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各个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长期目标与短期效应之间也缺乏平衡。原论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尤其要防止强监管变成打击民营企业、科技公司和国际资本的借口。
加强平台经济治理的目的应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规则和施政手段,最终把治理从突击性的冲击转化为日常性的行为。其次,数字平台通过大数据风控,降低了违约风险。
为了实现平台经济发展与规范的双重目标,本文将首先总结平台经济为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分析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更好地治理平台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市场与政府分别发挥经营、交易与监督的功能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数字时代全球竞争的关键,而作为上述产业的核心元器件芯片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便成了支撑国家数字化进程的关键。从操作层面上讲,创新的主体还是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具体来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区专业化特征凸显。第一,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使自由市场的神话破灭,打破了国人心中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主掌握尖端科技的决心和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各国为防控疫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停工停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某些节点无法正常持续运行,以及由于企业员工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短期产能不济,直接导致芯片供给水平下降。3竞争加剧的动因 芯片半导体产业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市场问题,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它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因而在国际上越来越具有政治色彩。
其政治后果是特朗普式的人物纷纷走向政治前台,各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经济失衡问题被迅速地政治化,先前建立起来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体系转而成为各国危机感的来源。对于半导体,欧盟成员国正在积极讨论与此相关的新的欧洲共同利益项目,试图通过国家援助来促进该行业的突破和发展。
在产业发展初期,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配套措施往往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市场主体往往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和风险,因此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以支持。为实现此目标,日本政府将实施加快建设物联网半导体生产基地促进美日半导体技术合作以及创新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确保半导体的供给能力。
为响应此号召,2022年3月,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将在未来十年内投资800亿欧元,在德法等国建设从设计到制造全覆盖的芯片产业链。不仅如此,美国还加大了对华为等中资企业的制裁力度,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以防止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架构形成威胁。
新中国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事业在他国封锁下仍然取得巨大突破,除了其自身带有的国家安全性质之外,还有国家一以贯之地将其视为战略工程。一方面,加强通用型基础理论研究、技能培训和教育投入,培育本土知识和技术精英。第二,市场集中程度高。从规模上看,2020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高达32.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3.7%。
美国政府力图将美国半导体企业迁至美国本土、日本以及韩国等控制力所及的地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芯片短缺之时,拜登政府仍然拒绝了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扩大生产的计划,以避免中国大陆获得先进制程的能力。以半导体硅片和电子特气技术为例,前者主要被日本信越化学、日本胜高、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世创和韩国SK五大企业占据,后者则被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日本大阳日酸和德国林德四大公司占据,其他企业很难染指。
以化学机械抛光设备为例,2017年美国应用材料、日本荏原占据了98.1%的国内市场,而今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制造的8英寸抛光设备已经夺回了70%的国内市场。在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冲击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必然会迎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时期,这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机遇。
本土技术水平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为25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1%,产量为2614.70亿块,同比增长19.55%。
其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链断裂,芯片供需结构进一步失衡。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加剧的条件下,现有的产业格局开始松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拥有完整设计和生产能力的公司(IDM,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anufacturer),如英特尔、德州仪器。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的芯片需求市场不断被数字化创造出来。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积极游说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试图组建芯片四方联盟,以控制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如果说疫情造成了芯片短期供给不畅,那么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则导致了芯片需求的持续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写入集成电路相关内容,将大力攻关集成电路领域,着力解决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卡脖子问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据IC Insights统计,2021年全球芯片市场价值约为5500亿美元,并预测到2030年全球芯片市场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大陆近年来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在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这种不安全感被迅速放大,于是各国开始寻求降低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对外依存度,以寻求供应链安全。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